西安蓝箭卓越防水堵漏科技有限公司讯
雨天虽别有一番风情,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每逢雨季,就是“屋外下大雨,家里下小雨”。建筑渗漏不仅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麻烦,更威胁到了建筑安全,降低建筑寿命。
防水“非标”材料充斥市场、不当施工可以说都是建筑渗漏的重要罪魁。想要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行业上下将“工匠精神”摆在重要的位置,用其堵住渗漏的口子。
渗漏烦恼多
有媒体报道,江西浔阳市民吴先生在步行街租了一间铺面,第二天他就发现有污水从铺面的天花板上漏下来,同时,储藏间的天花板有明显被水浸泡的痕迹,靠近门的位置还在滴滴答答地往下滴水。吴先生本来打算装修店铺,但是由于漏水问题得不到处理,他一直不能动工,深受其扰。
家住江苏苏州姑苏区的沈先生也向媒体投诉称,因外墙渗水到家中的墙壁里,他多次向物业申请启动公共维修资金,可工作人员每次都隔了很久才来,且上门后只是肉眼看了一下,没有对是否渗水进行专业的测量。沈先生表示,他跟住在13楼以及10楼的业主交谈过,都表示外墙有渗水的情况,“10楼的业主还自己花钱在外墙上涂了一层防水层,可是没过多久还是渗水。”
雨水不算丰沛的北方地区的居民也时常受渗漏问题的困扰。河南鹤壁市民杨先生也在网上反映,他家上下两层北面共有两间卧室、两间储物间、一间洗手间和一间厨房,其中两间卧室、两间储物间的窗户下方均有渗水的痕迹,最严重的是两间卧室,窗户周围白色的墙漆已经发霉。为此他多次找物业公司维修,但至今还没有被修好。
“5月份下了几次雨,每次下过雨我老公就要来新房清理渗进来的雨水。”杨先生的妻子邓女士说,之前他们找物业公司反映此事,工作人员过来了解完情况后就跟施工方联系。施工方说是防水工程做得不好,他们又把做防水工程的人请过来看,做防水工程的工人过来维修,但问题还是没解决。
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,不论南北,或是否为雨季,建筑渗漏始终是日常生活中难以解决的困扰,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不便。
“非标”与不当施工致使渗漏不止
根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与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发布的《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》中的数据显示,在所调查的3052栋楼房中,有2802栋的顶层存在渗漏问题,渗漏率高达91.81%;勘查2202个地下室发现,近半数地下室存在明显渗漏症状,渗漏率为44.64%。其中,南京、济南、郑州、福州、南昌、深圳和南宁7个城市的地下室渗漏率均高于70%,渗漏情况十分普遍。
根据有关部门统计,有三个65%让人触目惊心:目前我国65%的新房1~2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,渗漏率占房地产质量投诉的65%,65%的建筑防水工程6~8年后需要翻新。
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,我国建筑渗漏的现状不容乐观。造成建筑渗漏的原因有多种,其中“非标”产品充斥市场和防水工程的不当施工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在我国,多数国家标准为行业最低的准入标准,如果连国标都达不到,那么,该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必定难以满足相应需求。
然而,在防水行业内,达不到国标这一最低标准的产品,无论从生产数量或是市场份额来说,都远高于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。“非标”产品多用劣质材料进行生产,技术要求低,在成本和利润上很有竞争力,许多无证生产的小企业正是以此为生。又因为有不少承包商为了获得更多利润,指明要求使用“非标”产品,使得一些有许可证的正规厂家为了保证市场占有,也加入了生产“非标”的行列。有不少专家指出,市场上的“非标”防水材料很难达到技术要求中的10年使用寿命,“非标”产品的大行其道,毫无疑问将加剧建筑渗漏,并对建筑寿命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。
在我国,防水工程造价仅占工程总造价的2%左右,再经过层层分包和转包,让原本就不富余的资金更显捉襟见肘。这就使得大量的防水工程落入了有挂靠关系但无资质的施工队手中,其价格虽然便宜,但工程质量却难以保证。
防水施工是一个精细工程,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术。曾有人这样形容自己在湿铺高分子卷材施工现场看到的场景:工人们拿一个灰斗,一个刮板,接几桶水,顺几袋水泥,然后把高分子卷材湿铺完成。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防水工,不按规程施工,防水材料怎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?这样的工程又怎会不漏?
解决渗漏:呼唤“工匠”精神
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提出,要“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,加强全面质量管理,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”、要“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‘中国品牌’,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。”这就要求全社会各个行业都要高度重视并践行“工匠精神”。
《咬文嚼字》杂志在其公布的“2016年十大流行语”中这样表述“工匠精神”:2016年3月5日,李克强总理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说,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培育精益求精的“工匠精神”。“工匠精神”一词迅速流行开来,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。随后,不仅制造行业,任何行业、任何人“精益求精,力求完美”的精神,都可称“工匠精神”。
从“工匠精神”的内涵来看,防水施工的主体——防水工们离不开“工匠精神”。
在防水行业内素来就有“三分材料,七分施工”的说法,可见施工对于防水工程质量好坏的重要性。由于防水工程的特殊性,对于不同部位、不同材料都有不同的施工方法,只有因地制宜、因材制宜,才能为建筑穿好“外衣”。这就要求企业应以培育“工匠”的心态对防水工们进行技能培训,使其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,才能保证合适的材料用在合适的位置,用规范化的施工方法打造“不漏”的工程。
同样地,施工过程离不开防水工们的细心和耐心。同文物修复与保护一样,防水施工也需要精益求精,力求完美。在有了足够技能和知识储备后,“态度”就变得至关重要。如果不能以建设百年工程的信念进行施工,而是“得过且过”,那么建筑渗漏的现状很难有所改变。
“非标”产品退出市场,也离不开“工匠精神”。
除却本意,工匠精神的内核中还包含着不断地创新和进步,对产品质量的关注与重视。“非标”防水产品,可以说都是质量劣质的产品,推动其退出市场,势必要提升产品质量,为此必须严把生产关。在生产过程中强调“工匠精神”,就是要求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,在材料、工艺、设备等方面下苦工,生产性价比高的防水材料,不给“非标”产品生存的空间,倒逼其转型或退出市场。
“非标”产品的消失,更离不开防水行业创新发展。而行业的创新发展,则需要更多经验丰富、具有创新精神、肯吃苦的“工匠”们,带头实现一项项工艺革新、牵头完成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。行业若能取得飞跃式成长,那么落后的“非标”产品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,只能被淘汰出局。
在建筑渗漏现象十分严重的今天,在防水被戏称为“放水”的情况下,行业呼唤“工匠精神”,不论是在生产还是施工,都应牢记“精益求精,力求完美”,如此才能实现行业发展进步,让防水材料起到其应尽的作用。